
【掏心窝】让投资人亲自告诉你他们的「人工智能」投资策略
- 发布日期:2017-05-03 10:47:06
马化腾这两天很高兴。上周日,腾讯出品的围棋AI“绝艺”拿下了日本UEC杯世界计算围棋大赛的冠军,11连胜的战绩真应了杜牧一千年前的那句棋诗,“绝艺如君天下少”。
这让人想到去年此时,“阿尔法狗”横空出世,力克数位围棋名将,一时间激起千层浪。此前,中国围棋一度被视为人工智能唯一无法攻克的领域。
大约从“阿尔法狗”一战成名起,人工智能开始频繁出现在公众视线中,更重要的是,开始在投资圈怒刷存在感,相关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最近都挺忙。
3月18日,中欧众创平台举行的“创未来”沙龙上,我们请到了中欧校友、迅雷创始人程浩,北航机器人研究所所长王田苗教授以及PPTV创始人姚欣先生,与我们分享了他们作为投资者、科技工作者、创业者对AI创投心得,精彩观点如下。
程浩:「对于人工智能创业,大家有往往会产生一个误区,就是没几个脸书和谷歌来的科学家都不好意思做这个领域的创业。其实没有必要,这完全取决于你到底做什么。
我们把人工智能创业的领域分成两个部分,第一个部分叫关键性应用,第二个部分叫非关键性应用。关键性应用就是像自动驾驶、手术机器人这样的应用,它的特点是不能出错。拿自动驾驶举例,做到99%的自动驾驶,这个稳定度行吗?肯定不行,99%意味着一百次出一次事,甚至99.99%都不行,因为意味着一万次里面要出一次事情。
非关键性应用,说白了就是差一点无所谓,你95%也好,94%也好,区别不大。例如人脸识别门禁,识别率差一点没关系,因为刷不了脸还可以摁指纹,指纹再不进的话,还有前台。这个就是非关键性应用,差几个点问题不大,前提是你过了最低的门槛,毕竟每次都扫不出来也不行。
关键性应用入门门槛极高,通常这类项目周期极长,你如果不是高富帅创业,如果不能持续融资,这条路你杀不出来。幸运的是,大多数创业项目属于非关键性应用,一百次里面失败了几次区别不大,到了使用门槛就够了。如果你觉得你自己的背景没有那么强,或者你的算法科学家没有那么牛,可以选第二个选项。」
姚欣:「很多人问我这次的人工智能潮是不是又是泡沫,我的回答是泡沫一定有,但是有泡沫不一定是坏事情,因为每一次的泡沫也在催生着新的东西。一系列技术如果同时爆发的话,往往催生全新的时代。
以智能手机为例,它的背后是云计算的普及,手机存储空间可能只有32G,但云可能是上千G;是交互能力更加拟人化,以前用鼠标键盘,现在用触屏,甚至用多媒体摄像头;是连接方式的改变,以前不可能出现滴滴,不可能在家叫个车再到楼下等,是无线连接的出现创造了无限可能。
今天的人工智能也可能催生一系列新技术,催生类似的新时代。我们估算到2050年可能有数千亿台联网设备,这个规模已经远远超越了互联网和运营商的联网能力。以前工业级的设备未来可能要在民用级使用,一系列的挑战需求会带来全新的架构上的革新和变化。」
王田苗:「基于我自己的学习,如果我有钱,我觉得这三个方向是值得关注的。第一个是工业升级,包括工业物联网、智能汽车、医疗器件、智能终端、机器人、农副产品还有航空航天。第二个是全产业链的医疗健康,从基因、体检、手术、康复、耗材到相应的干细胞免疫。第三个是服务,包括娱乐、体育。
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支撑这三个领域的两项关键技术,一个是智能机器,另一个是智能软件。比如说刚柔耦合的机器人和高附加值的驱动器、执行器,人工智能的控制芯片、人机交互的协调等等。在智能软件方面,物联网、相应的视觉、语音、体感以及自然语言的理解也都是关注点。
说到投资,我们认为天使投资跟大树一样,它要经历零到一、一到十、十到一百的过程。对有高附加值门槛的项目来说,基本上都超过十年,而到了IPO阶段时间一般只用两三年。从存活度角度来讲,天使死亡最厉害,大概50%,成功的IPO只有5%到10%,大部分的30%到40%都通过并购完成,但是回报率天使都在一至十倍以上,如果一直持有上去正好是500倍到800倍。」
程浩:「很多人说人工智能现在这么热,有哪些离大伙比较近的人工智能。其实人工智能已经可以说无所不在。我们常用的搜索引擎、推荐引擎、导航地图都有机器学习的身影,甚至迅雷的字幕提供功能,也是通过对用户大数据的抓取学习实现的。
现在来看“离钱最近”、也特别热的人工智能是机器人。医疗领域,比如以机器人微创技术闻名的达芬奇机器人,这个公司已经是几百亿美金的市值公司;法律领域,IBM收购了一家公司,就是把案例输进去,会告诉你怎么做;HR领域,微软之前就用机器人做过面试官,用了17个小时面试了1万人,筛掉了7千人。
当然机器人也只是人工智能的一部分,很多领域其实并不需要一个实际的载体,例如自动驾驶、ADAS,以及金融领域、智能投顾、机器学习的量化交易等等。」
人工智能的背后本质:数据驱动商业
姚欣:「最近两年人工智能似乎像前几年O2O、互联网+等标签一样,又再次席卷创业创投生态。为什么AI会热起来?我想可能是因为去年李世石跟“阿尔法狗”的人机大战。当然再往前其实可以追溯到19年前卡斯帕罗夫跟“深蓝”的对战,
所以这次的人工智能热是经过了两次寒冬后迎来的第三次热潮,如果从技术的角度思考,它是全新算法的胜利,背后最大的本质是数据驱动商业——基于大数据,基于统计,基于概率,基于我们理工科最不喜欢碰的不确定性。
这种数据驱动的模式会映射到所有行业,并且影响力远远超过人工智能本身,甚至会超过互联网本身。因此我相信,我们还能看到很多新的发展,人工智能“热潮”还会继续下去。」
王田苗:「任何一项技术的出现总是在从效率、安全、健康、方便的角度。人工智能的热潮出现是因为它能大大提高效率,其中在零售业、金融、医疗和安防上是拉动最大的。
此前高盛对人工智能给出了可能冲击最大的前5个领域,并算出相应的空间值:农业20亿美元,金融400亿美元,健康500多亿美元,零售业400多亿美元,还有能源大概1000多亿美元。
单从数字就可以看到,人工智能在这几个领域“热得发烫”。为什么人工智能对这几个行业拉动最大呢?因为它是强数据,也就是说它是靠大数据来决定很多决策,越是数据大,过去越是分散,通过学习就越精准。」
程浩:「初创公司要做垂直领域的全栈,不要只想做横向的技术服务提供商。如果一个公司的竞争力是算法,这个公司是非常危险的,将极易被上下游挤压。当然你做垂直领域的全栈只能拿整个市场的一部分,你要做横向的技术提供商可以把整个市场全拿下来。但是有时垂直领域的披萨饼更大,即使只占一部分也比你做横向的技术提供商市场空间更大。
所以我希望我们的企业要尽量形成技术、产品、商业和数据的四位一体的闭环,也就是所谓的人工智能+。像苹果也好,或者特斯拉也好,都是做全栈非常牛逼的典范。」
姚欣:「要学习见风使舵,不要贴什么标签。有时候“挂羊头卖狗肉”还是很重要的,你需要时时刻刻观察你所处的价值网络,包括我们在中欧学到的颠覆式的创新、技术成熟曲线。
要有这个耐心等待不同阶段不同成长,我们整个未来的幻想才有可能在大家的手中诞生和缔造。」
王田苗:「要有一定门槛值的竞争力,要有产业支撑、产业空间和激情团队,不要只讲故事,不要估值特别高。
因为如果光有技术没有市场和门槛值,很快就会陷入红海效应,让公司非常吃力。如果股权复杂,就担心创业团队最后没有动力。如果团队成员多职业、不专注,就担心碰到困难时会忘记初心。
如果过多讲团队的优秀、讲未来发展的故事,投资人会很担心他没有毅力。因为我们认为战略是打出来的,不是开会开出来的。产品不是研发出来的,是经营出来的。」